一、古印度文明
古印度得以重見天日,有賴考古學的進步。英國自從將印度納為殖民地後,積極從事考古及探勘工作。英國考古局在哈拉帕(Harapa,今日巴基斯坦境內)挖掘出古蹟,於一九二四年九月宣布這是「一個久遠未知年代的人們所創造的高水準文明」。研究證明,印度古文明大約是在西元前二五○○至西元前一七○○年間,幅員達五十萬平方公里,遺址有二百五十多處,其中具代表陸的有哈拉帕、摩衡諸達羅(Mohenjo Daro)二地。根據出土古物,哈拉帕城分為東西兩部分,東城環境差,多為平民居住,西城地勢高,房屋高大,可能是統治者居住,城的南部是公共墓地摩衡諸達齷亦分為東西兩部分,東城多為民宅,建材為磚,這是一種火磚,取材自印度河邊的土和泥,用火燒成磚,有公共設施,如排水系統、警察亭、公眾集會場所。
古印度人是誰,來自何處,迄今仍未有明確統一的說法,在過去,達羅毗荼人(Dravidians)被視為印度河流域最早的原始居民,他們皮膚顏色較深,鼻子扁平,現代學者則認為印度河文明來自多種族。印度文明以印章最具特色,經發現有二千五百多枚,印章上刻畫圖形和文字符號,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文字體系,因而有人將古印度文明稱為印章文明。迄目前為止,已被鑑定出的印章文字有四百多個,仍有許多祕密待破譯。此外繪有幾何圖形的彩陶,如缸、罐、盆、碗等,古樸大方。經考古研究,古印度文明時期社會貧富差異明顯,國家雛形形成祭司在社會中享有極高的地位,在一般人的眼中,他們具有特殊才能,並可與神靈溝通。居民為防止洪水氾濫,用石塊築起護牆。當地人已開始種植棉花,使用銅製工具,生活水準頗高。一七○○年左右印度古文明突然不留痕跡的消失了,迄今仍找不到真正的原因。幾百年後,一支來自西北方的外族人侵入印度河流域,並延伸至全次大陸,創造了新文明。這批外族被稱為雅利安人(The Aryans,梵文「責族」的意思)。
二、呔陀文明
吠陀文明係由雅利安人所創。西元前二○○○年左右,雅利安人或受氣候變化或是人口增加的影響,從印度西北方大規模栘人南亞次大陸。雅利安人身材高大,皮膚白哲,頭髮呈金黃色,鼻梁挺直,與當地土著人不同,他們以游牧為主,主要食物為牛,個性慓悍好勝,能騎善射,以武力進行征服工作,終於佔據了印度河流域,並向恆河、大陸中部及南部擴張。此後,雅利安人逐漸放棄游牧生活,開始學習農業生產技術,飼養動物。
雅利安人創造了吠陀文明。〈吠陀〉(vedas)是古印度文化最早一部文獻資料,既是宗教經典,也是史料總彙、文學大系。吠陀一詞源於梵語,原義為知識,成書之前,已在口頭上流傳多時,最早詩篇可能出現在西元前三千年。《吠陀》是祭詞和對神明的詩歌,當時有四種祭祀官,各自應用頌文禱詞,以後形成四部〈吠陀〉:可分為〈本集〉 (Samhita)、〈梵書〉(Brahmanas)、〈森林書〉(Aranyaka)、〈奧義書〉(Upanishads )四個部分。〈本集〉是吠陀文獻的基礎和核心部份,有四部:〈梨俱吠陀〉(Riga Veda)、〈耶柔吠陀〉(Yajur Veda)、〈沙摩吠陀〉(Sama veda)合稱「三明」,還有一部〈 阿闥婆吠陀〉(Atharva Veda)。在這四部吠陀中,〈梨俱吠陀〉年代最久遠,內容是在讚頌吠陀諸神的頌詩,全書共十卷,讚詩有一千零二十八首。〈耶柔吠陀〉又叫〈祭祀明論本集〉 ,是婆羅門祭祀時吟誦的詩詞以及怎麼祭祀的散文集,全書有詩兩千首。〈沙摩吠陀〉又名〈 歌詠明論本集〉是婆羅門進行祭祀頌詩時,唱歌的匯集。全書共一千五百四十九首歌。〈阿閩婆吠陀〉又名〈禳災明論本集〉,大部分是對怨敵、邪惡的咒語和消災的巫術,反應當時人們的思想和情戚。〈吠陀〉使用詩化的語言,使人過目難忘,給人留下許多詮釋空問。〈梵書〉是對本集進行解釋的文獻,又稱〈婆羅門書〉,採用大眾比較了解的梵文(Sanskrit)所寫,宗教色彩較強烈反應了婆羅門教地位日升。〈森林書〉又稱為〈阿蘭若書〉,是那些年老,退休隱居在森林之婆羅門的沉思言論。〈奧義書〉又稱為〈烏波尼沙德〉,是教師傳給學生的神祕教義,是吠陀體系的結尾,從宗教層面來看,說明了印度由原始宗教信仰走向婆羅門教的經過。
吠陀文化可以分為早、晚兩個時期。早期信奉吠陀教,崇拜多神,有繁瑣祭祀。有關其活動情形可以從 〈梨俱吠陀〉見其端倪。時問大約從西元前一五○○年到西元前一○○○年。此時雅利安人由游牧走向農業 。晚期活動則發展至恆河流域,由西元前一千年至西元前六百年,信奉婆羅門教,多神崇拜,主神有三:婆羅門神,為創造之神;毗濕奴,為守護之神;濕婆,毀滅之神,又是舞蹈之神。婆羅門教教義有二:一、梵我一如,要人摒棄社會生活,壓制貪慾;二、業報輪迴,相信轉世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此時有兩部偉大的史詩出現,《摩訶婆羅多》 (Mahabharata)及《羅摩耶那》(Ranmayana),使得這個時代稱為「英雄時代」(heroicage )。人民生活以農業為主,鐵開始大量用於農業工具,人們種值棉花,紡紗織布。國王地位提高,權力更大 。 每個國家規模都不大,疆域也不固定,國與國之間經常發生衡突與戰爭。
吠陀文明奠基於種姓制度(caste system)。種姓制度是什麼?迄今仍無法有一個明顯的定義。從歷史發展來看,雅利安人南下為了要與當地人區隔,乃以語言及膚色為基準,將人分為兩大瓦爾那(varnam) ,後來演變為四大瓦爾那:婆羅門(brahman,祭司)、剎帝利(kshatriya,武士)、吠舍( vaishya,牧人、工匠、商人)和首陀羅(shudra ,勞動者),使得過去膚色的分類依據不再,而加入職業因素。婆羅門教的祭司利用原人普魯沙用自己的身體創造世界的「頌詞」,造出四個種姓:「他的口是婆羅門,他的雙臂變成剎帝利,他的腿成為吠舍,而從他的腳上生出首陀羅」。根據經典,「一個人身上最潔淨神聖的部位是口,它是食物入口。又是讚歌出口,因此生於神口的婆羅門也是神聖的,生於雙臂的剎帝利位置比婆羅門低,應從事作戰或治理國家的工作,生於腿的吠舍已有不潔的俗氣,所以應終身辛勤工作,至於首陀羅,由於生於骯髒的腳,因此是不潔的、低下的,應恭順地為其他種姓服務,就好似雙腳應支撐起身體一樣」。婆羅門、剎帝利和吠舍都屬於再生種姓,可以進行輪迥,升到高一級種姓,首陀羅只有一生,沒有資格進入輪迴。
隨著時代的變遷,種姓的嚴格區分已無法應世,原先的規範有了鬆動,高種姓的人可以去從事原先較低等種姓的工作。儘管職業及婚姻的禁忌受到衝擊,但是各種種姓之間仍存有一種對立及敵區以外,整個印度和阿富汗相當大的一部分。任內築道路、設驛站、植樹,挖水井、建糧倉、鑿運河、修水池,並立有許多石柱,說明治國的理念。孔雀王朝由西元前三一七年至西元前一八○左右終結,以後印度進人分裂狀態。
第二個重要王國為貴霜王朝,大約由西元六十年到西元三二○年左右。孔省王朝衰弱之後,印度陷人動亂之不安之中。西元六十年左右位於中亞地區的游牧民族貴霜(中國稱為月氏),陸續佔領了印度大部分地區,續孔雀王朝之後建立了貴霜王朝,一直到三世紀才分裂為許多小國。 對印度人來說貴霜王朝是外族,因此他們對印度及束西文化採兼容並蓄的政策,貴霜人經由控制下的印度、中亞、西亞的交通樞紐,對外進行貿易,造成了空前的繁榮,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貴霜文化。貴霜王朝以迦膩色加一世(Kaniska)時代國勢最盛,不僅控制了整個北印度,還包括中亞伊朗向南一度到達卡提阿瓦半島。佛教亦於此時廣泛傳播。
印度第三個重要的王朝是岌多王朝,由西元三世紀到西元五世紀。西元三世紀貴霜王朝瓦解,北印度再度分裂,旃陀羅岌多一世崛起,在恆河流域東、中部建立笈多王朝,待沙摩陀羅多統治後,向外擴張,武功顯赫,征服恆河上游、印度河流域東部、南印度馬德拉斯西南區,海上到達馬來半島、蘇 門他達臘和爪哇。旃陀羅岌多二世繼位(即超日王),一面採用聯姻的辦法,加強與北印度和德干地區酋長門的關係,一面向西北印度的幾個小國進攻,繼續擴大帝國版圖 。 王朝採中央集權制,將土地永久性賜給一些貴族,發展出一種土地分封制度,史上稱此時期為封建制社會 。 岌多王朝重視印度正統文化,人才輩出,宗教、哲學、文學、藝術繁榮,可以算是印度文化的黃金時代 。
岌多王朝於五世紀亡於匈奴,此後印度無中央王權,全國陷入分裂狀態。其中戒日王(Harsa )在七世紀曾一統全印度,但只是曇花一現,死後,一統崩潰,印度陷人分裂與割據之中,一直到十二世紀穆斯林侵入次大陸為止。 這段時間,印度經濟不穩、政治分裂、貿易中斷、文化退滯。
十二世紀到十七世紀,穆斯林統治了印度次大陸。一二○ 五年前後穆斯林征報了從印度河口到恆河下游的整個北印度地區。穆斯林統治印度大約可以分為兩個時期:德里蘇丹時期,由十三世紀到十六紀, 時問曾遭遇多次蒙古人侵襲。莫臥爾帝國:一五二六年帖木兒的後代攻陷德里。建立莫臥爾帝國,印度進入一個新的時代,後因統治者奧朗則布虔信伊斯蘭教,排除印度教,引起內亂,帝國衰弱,地方勢力興起,西方勢力乘虛進人。
以上內容取材自世界文明史(上)